如今,许多人谈及换车或购车时,常会提及这样一句话:“等固态电池问世后,我再考虑购买新能源车。”
听起来,这个计划很稳,毕竟新闻天天告诉我们,固态电池安全性更高、续航更远、充电更快,还能克服冬季续航缩水的问题,谁不想一步到位,直接买到“没短板”的车呢?
固态电池的量产能否如期实现?其价格是不是会降至普通花钱的人可以承受的水平?其寿命是否会超过现有电池?
如果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都存在疑问,那么目前盲目等待固态电池的普及,可能并非最明智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态锂电池,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其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为150-180 Wh/L;而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则可达到200-300 Wh/L。
固态电池的初始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已达到350-450 Wh/L,部分实验数据甚至达到了500 Wh/L。
简而言之,同样容量为100度电的电池,使用固态电池的车辆相比液态电池的车辆,续航里程可增加300公里以上,轻松突破1000公里。
更令人惊叹的是充电速度。理论上,借助高速快充技术,固态电池仅需十来分钟即可充至足以行驶上千公里的电量,彻底消除“半路找桩”的焦虑。
还有安全性,固态电池用的是类似“果冻”一样的固体电解质,不会像液态电池那样因为撞击或高温而发生电解液泄漏,从而引发燃烧或爆炸。
至于使用环境,固态电池工作时候的温度范围能做到-40℃到120℃,甚至有部分实验产品在-50℃仍能稳定放电,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北方用户冬季再也用不着忍受续航直接砍一半的尴尬。
这样的配置,看似直接宣告了“新能源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临,可现实总有一层滤镜,当你拨开它,就会发现并不是那么美好。
为了制造一块固态电池,现阶段企业要付出的成本是液态电池的2.5-3倍。如果放到更不稳定的实验样品阶段,甚至有可能超过5倍。
为什么这么贵?因为固态电池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还处在起步阶段,原材料价格高,生产良品率低。
最成熟的固态电池企业,良品率也只是勉强维持在九成左右,大多数研发单位还停留在70%甚至更低,良品率低,不仅拉高了成本,还影响了量产的稳定性。
换成账面数字,你会更直观:按照最乐观的情况计算,每度电成本1.75元(以良品率90%计算),100度电的电池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就是17.5万。
这跟现在的液态电池对比就高得离谱了,近两年,液态电池因为原材料降价、工艺改进,成本已经从一度电0.8-1元降到了0.4-0.5元,同样100度电的电池成本只要4-5万,这差距,足够劝退绝大部分本就预算有限的家庭。
更现实的是,就算未来固态电池的生产稳定下来了,价格下降了50%,100度电池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依然要十几万,放在终端售价上,普通家用车还是够不着的。
短期内,固态电池能见到大规模上市吗?可能有,但它会优先出现在售价40万以上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上,不会是大多数家庭第一时间能触碰到的产品。
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普遍能做到2000-3000次;三元锂电池稍短,但也能有1200-1500次。按每天平均行驶50公里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一块电池能轻松服役8-10年。
但固态电池呢?在实验室里,它正面临一个很棘手的瓶颈,循环寿命不足。很多产品的循环次数只能做到700-800次。换算下来,跑个三四年、十几万公里就接近报废。
更糟糕的是,这种报废不是像手机那样“还能用就是电池掉得快”,而是直接影响续航和安全性,几乎等于必须更换整块动力电池。
还是那笔账,假设未来量产成本压下来,每度电也要1.5元,100度电就是15万;叠加维修费用、人工,以及车企的零售溢价,最终可能接近二十万。
三四年换一次电池,这笔支出远高于多数人的心理预期,尤其对比现在的液态电池基本能服役到车的全生命周期,这显然不是好买卖。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通过优化体积利用率,在一样体积下能装下更多电芯,续航可以轻松达到700-800公里,明年就能量产;国轩高科也在推进半固态电池方案,在安全性和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上做了提升,价格比全固态便宜得多。
一些顶配版的磷酸铁锂电动车型,冬天续航确实会缩水,但通过在家里安装充电桩,晚上充几个小时,第二天的日常行程完全能覆盖。
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已跑在前面,不需要等五年十年。和固态电池相比,它们成本更低、寿命更加长,购车预算合理,不会因为追新技术而高负债。
很多人对固态电池有个隐性期待:等量产、等降价、等普及。但这三个“等”背后,是无法估算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现在,购买一辆搭载成熟液态电池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叠加家用充电桩的低使用成本,十年综合支出可能比未来直接购买固态电池车要划算得多。
尤其是目前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还没有完全退出,提前入手,价格立省几万元,这笔差额算进用车成本里,反而比当“等等党”更实惠。
更别忘了,高科技行业常有的“跳票”戏码,车企放的量产时间表,往往会因为技术瓶颈或供应链问题延后。
等到真能普及的时候,你手上的旧燃油车可能早就修到心烦,反而错过了现在性价比最高的入手窗口。